实盘杠杆配资操作
图为2016—2024年聚丙烯下游塑编开工率走势(单位:%)配资炒股平台app
2024年以来,金价突破向上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缘政治因素支撑,其中包括美国大选以及军事冲突。首先,美国大选的落地使市场不确定性下降。哈里斯11月6日在华盛顿特区的霍华德大学发表讲话中表示,她接受输掉选举的结果,并将帮助特朗普及其团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权力交接。其次,特朗普在11月6日宣布胜选的演说中重申将停止战争。随着特朗普赢得大选,未来美国会大幅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这意味着乌克兰会考虑与俄罗斯进行停战谈判,甚至达成某种和平协议。俄乌冲突可能会慢慢降温,地缘政治因素给予黄金的溢价也将逐渐减弱。
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本文系蒋经国对1945年夏随宋子文赴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回忆。
1945年2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斯大林订了《雅尔塔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苏条约。
1945年,美国还没有把《雅尔塔协定》公布以前,我们政府已经派员到莫斯科去进行中苏谈判,我也参加。这次的交涉,是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先生领导的。
我们到了莫斯科,第一次和斯大林见面。起初他的态度非常客气,但是到了正式谈判开始的时候,他狰狞的面目就显露出来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向宋院长面前一掷,态度傲慢,举止下流,随后说:“你看过这个东西没有?”宋院长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回答说:“我只知道大概的内容。”斯大林又强调说:“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我们既然来到莫斯科,就只好忍耐着和他们谈判了。谈判中间,有两点双方争执非常剧烈:第一、根据《雅尔塔协定》有所谓“租借”两个字眼。父亲(指蒋介石)给我们指示:“不能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帝国主义侵略他人的一贯用语。”第二、我们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逐步讨论,但是必须顾及到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后来,斯大林同意不用“租借”两字,对于中东铁路、旅顺、大连这些问题,也肯让步;但关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实际就是苏联吞并外蒙古的问题,他坚持决不退让。这就是谈判中的症结所在。谈判既没有结果,而当时我们内外的环境又非常险恶。这时,父亲打电报给我们,不要我们正式同斯大林谈判,要我以私人资格去看斯大林,转告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道理。
展开剩余89%当见到斯大林时,他问我:“你们对外蒙古为什么坚持不让它‘独立’?”我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几年抗战,就是为了要把失土收复回来。今天日本还没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之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归并给俄国。”我说完了之后,斯大林就接着说:“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他当时态度非常倨傲,我也就开门见山地问他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地方虽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出产。”他干脆地说:“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他并把地图拿出来,指着说:“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我又对他说:“现在你用不着再在军事上有所忧虑,你如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打败之后,他不会再起来,他再也不会有力量占领外蒙古,作为侵略苏联的根据地。你所顾虑从外蒙古进攻苏联的,日本以外,只有一个中国,但中国和你订立‘友好条约’,你说25年,我们再加5年,则30年内,中国也不会打你们。即使中国要想攻击你们,也还没有这个力量,你是很明白的。”
斯大林立刻批评我的话说:“你这话说得不对。第一,你说日本打败后,就不会再来占领外蒙古打俄国,一时可能如此,但非永久如此。如果日本打败了,日本这个民族还是要起来的。”我就追问他说:“为什么呢?”他答道:“天下什么力量都可以消灭,唯有‘民族’的力量是不会消灭的,尤其是像日本这个民族,更不会消灭。”我又问他:“德国投降了,你占领了一部分,是不是德国还会起来?”他说:“当然也要起来的。”我又接着说:“日本即使会起来,也不会这样快,这几年的时间你可以不必防备日本。”他说:“快也好,慢也好,终究还是会起来的,倘使将日本交由美国人管理,5年以后就会起来。”我说:“给美国人管,5年就会起来,倘使给你来管,又怎样的呢?”他说:“我来管,最多也不过多管5年。”后来他不耐烦了,直接地表示:“非要把外蒙古拿过来不可。”
谈话一直继续下去,斯大林又很正经地向我说:“我不把你当做一个外交人员来谈话,我可以告诉你:条约是靠不住的。再则,你还有一个错误,你说,中国没有力量侵略俄国,今天可以讲这话,但是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这的确是斯大林的“肺腑之言”,他所以要侵略我们,还是害怕我们强大起来,因此,只顾目的,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来压迫、分化和离间我们。
接下去,他又说:“你说,日本和中国都没有力量占领外蒙古来打俄国,但是,不能说就没有‘第三个力量’出来这样做。”
这个力量是谁?他先故意不说。我就反问他:“是不是美国?”他回答说:“当然!”我心里暗想,美国人订下了《雅尔塔协定》,给他这许多便宜和好处,而在斯大林眼中,还忘不了美国是他的敌人!
最后,经过许多次的谈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终于签订了。不过,父亲当时对于签订这个条约,有个原则上的指示:“外蒙古允许‘独立’,但一定要注明,必要经过公民投票,并且要根据三民主义的原则来投票。”这原则,斯大林总算是同意了。
我还记得,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苏方代表又节外生枝。他的外交部远东司的主管同我商量,要求在条约上附一张地图,并在旅顺港沿海一带区域,画了一条黑线,大概离港口有20海里的距离,在这线内,要归旅顺港管辖。照国际法的观点,公海范围是有一定的规定,就是离开陆地有一定的距离,俄方此一要求,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这一问题,争执了半天,从下午四点半到晚上两点钟,还没有解决。我很不耐烦地说:“你要画线,你画你的,我是不能画的。”他说:“不画这个线,条约就订不成!”我说:“订不成,我不能负责,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力。”他说:“我是有根据的。”我说:“你有什么根据?”他拿出一张地图,就是沙皇时代俄国租借旅顺的旧图,在这张地图的上面是画了一条黑线的,并且指着说:“根据这张图,所以我要画这一条线。”
我觉得非常滑稽,因此讥讽他们说:“这是你们沙皇时代的东西,你们不是早已宣布,把沙皇时代所有一切条约都废止了吗?一切权利都全部放弃了吗?你现在还要拿出这个古董来,不是等于还承认为你们所打倒的沙皇政府吗?”他有点着急说:“你不能侮辱我们的苏联政府!”我说:“你为什么要根据这个东西来谈判呢?不是等于告诉全世界说:你们还是同沙皇政府一样吗?”他说:“你不要吵闹,你的火气太大。”我说:“你要订约可以,但无论如何这一条线是不能画下的!”
经过一番力争之后,这一张地图,虽附上去了,可是那一条线始终没有画出。由这件事看来,我们完全了解,斯大林原来就是沙皇的再世。
喜马拉雅山脉的怀抱中,隐匿着一个面积仅为7096平方公里的小王国——锡金。尽管其地域狭小,不到北京的一半,但锡金却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风景如画的高山花园,更是连接中国西藏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战略要地。
锡金的人口在1947年印度独立时仅有9万,而当时印度人口已达3.5亿。到1975年锡金被吞并时,锡金人口仅增至20万,而印度人口则已超过6亿。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决定了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为印度轻易吞并锡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度采取了高明的策略来“吞并”锡金。首先,印度与锡金签订了“保护条约”,从而控制了锡金的外交和国防事务。通过这一条约,印度实际上剥夺了锡金的主权地位,使其成为了自己的保护国。随后,印度逐渐加强了对锡金的控制,并在1975年正式宣布锡金为其一个省份。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锡金的命运,也对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通过吞并锡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关注。
在1963年,某国以“保护”为名义派遣军队进入锡金,实际上控制了该国的军事力量。随后,在1974年,该国支持亲印度的政党,通过制造“民意”要求锡金并入印度。1975年4月,锡金议会“自愿”投票决定加入印度。紧接着在同年5月,印度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使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这一过程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暇顾及此事;而苏联则希望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因此两国对此事均保持了沉默。这种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直接影响到了小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当实力悬殊时,法律和道德往往显得无力,弱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仅靠外部同情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原锡金王宫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其末代国王帕登·图普登直到2016年去世都未能重返他的祖国。值得注意的是,在锡金即将被并吞的最后一刻,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锡金方面发出了多达149次求救信号,但最终未能改变其命运。
1974年,面对日益加剧的印度控制压力,锡金王室在短短一年间向中国发出了多达149次求援信号。这意味着平均每隔2至3天就会有一次紧急请求被发送出去。这种密集程度的求助行动背后隐藏着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历史上锡金与中国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并且曾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存在;其次,在面对印度不断加紧的压力时,锡金甚至表达了愿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的愿望,放弃其独立地位。这些频繁发生的求助事件充分反映了当时形势的紧迫性。
尽管锡金提出了加入中国的申请,中国方面并未予以接受。这或许可以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解释两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锡金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接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000米),向南则过渡到海拔仅为1500米的平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理阶梯结构。
得益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能够轻易穿越该地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充足的降水量,使其成为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因此,锡金被称为“稻米之谷”。
追溯其历史,可至公元7世纪,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松赞干布以其雄才大略将锡金纳入版图。然而,由于高山和深壑的天然屏障,锡金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到了9世纪,锡金逐渐摆脱了吐蕃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部落。尽管如此,这种独立状态并未持续太久。
10世纪时,菩提亚人逐渐迁入锡金,像涓涓细流般渗透进这片土地。锡金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政治从属,而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历程。从最初的藩属关系、到后来的独立状态,再到文化的相互影响,这段历史背景让我们更加理解,为何在1974年的危机时刻,锡金会向中国发出求援信号。这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求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上的依傍。
1642年,锡金正式建立。然而,这个地处群山之间的王国命运多舛。1700年,不丹的铁骑压境,迫使锡金国王仓皇逃往西藏。
在1788年,即88年后的历史重演中,尼泊尔的廓尔喀雄师再次威胁到锡金王国。面对这一挑战,锡金国王选择西藏作为避难所,从而加深了与西藏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政治层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1791年的转机出现在清军与尼泊尔军队之间的冲突中。当尼泊尔军队进一步侵入西藏时,清军展开了雪山之战,最终迫使尼泊尔投降。这场战争对锡金而言是命运的转折点,使其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每年向清廷进贡。然而,尽管锡金获得了清朝的庇护,却保持了实质上的自主权,这种关系若即若离。
到了1814年,英国开始入侵锡金。不同于以往喜马拉雅山区的小国,英国作为一个海上帝国,其入侵势如破竹。
1835年,锡金南部地区沦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标志着该地区逐步丧失其独立地位。这一事件只是一系列领土变动的开始。至1861年,整个锡金实际上已完全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昔日的雪山王国沦为了英国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1888年,英国进一步扩展其在亚洲的影响力,派遣军队侵入西藏。面对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解决争端。最终,在1891年签署的《中英藏印条约》中,中国正式承认了英国对锡金拥有“保护权”。该条约不仅标志着锡金与中国之间传统联系的断裂,也预示着一个大国衰落后其传统势力范围将不可避免地被新兴力量重新划分的历史趋势。
英国人采取通过英属印度来间接管理锡金的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种做法使得锡金逐渐融入到印度的政治框架内,为未来锡金并入印度奠定了基础。正如一棵幼苗被缓缓移植到新的生长环境中一样,锡金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属于中国的藩属国——锡金,最终成为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
在国际关系领域,地缘政治因素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以锡金为例,其历史命运深受英国和印度之间权力转移的影响。通过印度这一媒介,英国的决策直接塑造了锡金未来的轨迹。正是这种长期的行政依附关系,使得锡金在1975年最终未能避免被印度吞并的命运。
1947年,随着印度从英国手中接管权力,锡金开始步入其最后的倒计时阶段。同年,印度对这一弱小的雪山王国施加压力,迫使其签署了名为《维持现状协定》的文件。尽管该协议名称听起来温和无害,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复杂的战略意图。印度采取了逐步推进的策略:
1949年6月,印度人拉尔被任命为锡金首相,这标志着印度正式介入锡金内政。
紧接着,在次年出台的《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中,锡金被置于印度所谓的“保护伞”之下。然而,这顶“保护伞”实际上更像是一张紧密编织的控制网。
通过这些步骤,印度不仅巩固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确保了对锡金的有效控制。
1949年6月,印度人拉尔被任命为锡金首相,这标志着印度正式介入锡金内政。
紧接着,在次年出台的《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中,锡金被置于印度所谓的“保护伞”之下。然而,这顶“保护伞”实际上更像是一张紧密编织的控制网。
通过这些步骤,印度不仅巩固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确保了对锡金的有效控制。
印度对锡金的“保护”与清朝时期的藩属关系存在本质区别,它意味着全方位控制,包括军队驻扎、专员管理内政以及控制外交和经济决策。相比之下,锡金在清朝时期更像是一个具有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仅在必要时拜访父母并赠送礼物。而在印度的保护下,锡金则被剥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
从1950年起,锡金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1975年的正式并入只是补上了最后一个法律程序。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国际关系中,实质往往比形式更为重要。当一个国家失去实质性的独立自主时,其形式上的独立也难以长期维持。大国对小国的吞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温水煮青蛙”。
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一些国家逐渐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这一过程往往是逐步推进的,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1974年9月,印度通过《印度宪法修正案》,将锡金的地位进行了调整。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
面对挑战,锡金民族党采取了行动,试图寻求外部支持。尽管他们的努力最终未能改变局势,但这一事件提醒国际社会关注小国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国际社会对于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较为谨慎,因为这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各国通常会根据自身利益和国际法原则来评估和应对这类情况。
在1970年代,中国正处在重返国际舞台的关键时期。当时,中苏关系已陷入冰点,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部署了百万大军,这使得中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北方的防御上。与此同时,中印关系尚未完全修复,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锡金的求救请求意味着在南方开辟新的战线,这对中国来说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同情与正义在国际政治中往往难以抗衡现实利益和战略考量。尽管锡金民族党升起的五星红旗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悲壮符号,代表着小国在大国之博弈中的无奈与悲哀,但最终这一象征也未能改变锡金的命运。
1975年,当锡金正式被印度吞并时,这个曾经独立的雪山王国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锡金曾发出过149次求救信号,试图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但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改变其被吞并的命运。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配资炒股平台app,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发布于:广东省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杭州炒股配资平台_配资炒股网查询_实盘杠杆配资操作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