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炒股配资平台_配资炒股网查询_实盘杠杆配资操作
  • 首页
  • 杭州炒股配资平台
  • 配资炒股网查询
  • 实盘杠杆配资操作
  • 配资炒股网查询

    股票杠杆怎么开通 “75年·75人”|燃情岁月

    发布日期:2024-08-02 17:08    点击次数:146

    股票杠杆怎么开通 “75年·75人”|燃情岁月

    开栏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砥砺奋斗,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中国式现代化壮丽诗篇。地处西南腹地的重庆,紧跟新中国成长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股票杠杆怎么开通,巴渝大地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喜人气象。

    75年波澜壮阔,有些事,改写历史;有些人,见证沧桑。这些事,我们要铭记;这些人,我们要追寻。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庆当代党员杂志社组织开展“75年·75人”主题采访活动,按照“每年一事、每事一人”原则,以个体踔厉奋发、赓续前行的奋斗故事为切入点,追述重庆历史、讲述重庆故事、展现重庆成就、彰显重庆精神,进一步激励巴渝儿女爱党爱国、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推出《75年·75人》专题,《当代党员》在“人物故事”栏目精选部分报道。

    事件

    1956年6月1日,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诊。这是重庆历史上首家儿童医院,结束了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人物

    郑惠连,女,98岁,儿保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筹建人之一、原儿保科主任,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开拓者,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真正的趋势,不是指标怎么样,价格怎么样,而是了解底层逻辑,构建基础,迈向真正的真理。

    今年98岁的郑惠连有一个习惯,站在自家阳台上凭栏远眺那个承载着自己奋斗记忆的地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古朴庄重的红色主建筑,连同几棵黄葛树,在5月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楼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院区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

    郑惠连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筹建人之一、原儿保科主任,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开拓者。

    “1956年2月,我从上海来到重庆,参与筹建重庆首家儿科医院。”谈及那段距今已68年的建院历史,老人记忆犹新。

    在郑惠连的讲述中,上个世纪那段热血沸腾、艰苦卓绝的西迁岁月,跨越时空,向我们奔涌而来。

    告别黄浦江股票杠杆怎么开通 拓荒大西南

    1955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高等教育部党组决定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至重庆,筹建重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

    1956年2月,已是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的郑惠连接受上级委派,来到重庆参与筹建儿科医院。

    那一年,郑惠连29岁,刚结婚,没有孩子,爱人还在读大学,父母由弟弟和嫂嫂照顾,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她既是医疗秘书,又是主治医师,既熟悉管理,又了解业务。

    “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支援西部,我义不容辞。”郑惠连说。

    1956年2月14日,正月初三,阖家欢乐的新春氛围还弥漫在空气中,郑惠连已登上飞机,与时任上医总务长的刘海旺一道,从黄浦江畔来到嘉陵江畔。

    远赴他乡经历练,一腔热血映苍穹。

    “那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飞机很小,人跟货物都挤在一起。”对于郑惠连而言,到重庆建设一所儿科医院,既充满未知又饱含期待。但当她真正抵达重庆后,才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艰难。

    彼时的重庆,有楼房,但更多的是农田;有马路,但尘土飞扬……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山城重庆,站在陌生的街头,郑惠连的心中五味杂陈。

    不过,郑惠连并未萌生退意,一落脚,她就充当起“总规划师”的角色。

    儿科医院的建院地址,是位于枇杷山下缓坡地带的原重庆市政府办公大楼。“虽然只有几栋空空的老房子,稍显荒凉,但占地面积大,发展前景广阔。”郑惠连乐观地认为。

    选址既定,建设当顺势而为。一张白纸好作画,郑惠连干劲十足,决心要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从零开始筹建一所医院,面临的困难是你们今天想象不到的。”采访过程中,郑惠连忍不住感叹,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1956年是她最为难忘、成长最快的一年。

    为更好地推动医院建设,上海和重庆两地共同组建了一个筹备组。

    郑惠连是组内唯一的儿科主治医师。这意味着,许多涉及儿科医院的建设工作都需要她来统筹,包括将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符合医疗标准的儿科医院。

    按计划,儿科医院定于1956年6月1日开诊,留给郑惠连和同事们的筹备时间仅剩不到4个月。对于初来乍到的她而言,困难如狂风呼啸席卷旷野,无处不在、避无可避。

    “首先是沟通困难,我听不懂重庆话,跟当地人说普通话也很难交流。再者,上海平地多,基本不用爬坡,但在重庆经常需要爬坡上坎,从医院到观音岩有200多级台阶,我经常走到脚上磨起血泡,有时只能脱下鞋子,光脚爬楼梯。”记忆的闸门一打开,老人的语速变得飞快,“但我既不能打退堂鼓也不能哭,只能扛!”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再难再苦再累也抵挡不过坚定的信念和如火般的热情。

    为充分利用时间,郑惠连搬进了办公大楼的一间空置房内,每天睁开眼,洗漱完毕后,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儿科医院缺少建设标准,她就遍访重庆范围内开设儿科的医院,收集相关资料,夜以继日地整理、思考,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积累经验;

    为确保医院如期开诊,大到门诊设计、改造病房、添置设备,小到印刷医生所需的处方签、化验单、检查单,护士所需的体温单、医嘱单,所有细碎且繁杂的工作,她都坚持亲力亲为……

    就这样,各项事务得以稳步推进。

    忙碌之余,郑惠连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那时每逢周末,办公大楼的小礼堂就会举办舞会。我从小就喜欢跳舞,空闲时便去跳跳舞。”对于郑惠连而言,这是她在繁忙工作中寻到的片刻休憩与自由。

    1956年5月,郑惠连返回上海汇报儿科医院筹建情况。随后,她与新一批支援西部的30余名医生、护士、化验员及后勤人员来到重庆,全面开展建院工作。

    这一次,他们乘坐轮船,跋涉1700多公里水路,经过7天7夜才抵达重庆。

    扎根西南 行医一生

    1956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的一道缓坡之上,重庆首家儿科医院——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顺利开诊。

    郑惠连还记得,医院的开诊仪式隆重且热烈。看着涌动的人群,她难掩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心愿的达成,更是整个团队的胜利”。

    作为专科医院,儿科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

    “病种繁多、病情各异,急诊多、危重病人多。”郑惠连坦言,建院初期,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儿科医院仅能处理呼吸道、消化道等常见的儿科疾病,对于遗传病、癌症等复杂病症,往往力不从心,“当时我才毕业五六年,就要独当一面,压力很大。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是我的初心,不能违背。因此,我只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建院以来,郑惠连勤耕不辍,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主管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

    1978年,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儿童保健学,成为郑惠连新的研究课题。她开始专业转向,牵头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的发展,率先在全国探索编辑儿童保健学相关教材、抓紧培养教学人才、构建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铿锵誓言。

    “我本来可以回到上海的,但这家医院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舍不得离开,还申请把爱人也调到了重庆。”讲到这里,郑惠连有些动容,“重庆有我牵挂的儿科事业,有好多孩子和家长都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1956年开始,郑惠连一直扎根山城,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耄耋之年仍坚持到医院坐诊,为西南地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儿科医院从当年只有30张床位的小医院,发展为如今拥有两个院区,教职员工近4000名、编制床位2480张、临床和医技科室42个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每次出门、回家,郑惠连都要经过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渝中院区。看着日益发展壮大的医院,她的心中满是欣慰。

    其实,不仅仅是郑惠连,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医共向重医调派教师、医师等各类人才400多名。他们一直扎根重庆,分布在重医及其附属儿童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把最美的岁月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西迁前辈、国家一级教授、著名传染病学家钱惪曾说:“当初,我们是为了支援大西南的建设而来。而今,可以说我们经受了锻炼,付出了辛苦,也看到了成果——学校、医院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辛劳在内,这几十年没有白过。”

    郑惠连觉得,这也是对自己这60多年扎根西南、行医一生最好的总结。

    “听党召唤,以国为先,告别黄浦江,拓荒大西南,你把最美的岁月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21年1月,郑惠连荣获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郑惠连儿科重庆医院郑惠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